糧食烘干,安全入倉,應是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后一個關鍵環節。當農業機械化在解決了糧食生產的耕耙播收以后,當農民看到發展烘干機械既能確保糧食安全,又能提高糧食品質的時候,烘干機械便成為農民的重要選擇。
當前農機化的發展進入一個升級換檔,強力爬坡的新階段。烘干機的發展正趕在這個節點上。
2004年,在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強勁推動下,我省樅陽縣農民首先購買和使用烘干機械。在此之前,農民收打的糧食全靠太陽曬,烘干機械的使用僅僅局限在糧食、種子、農墾等部門。因那時農民口袋里沒有錢,手上沒技術,市場上少產品,農民對烘干機可望不可及。
農機化的發展是一個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過程。長著一雙“市場眼”的企業家們看準了烘干機市場。2005年,我省一家烘干機制造企業—合肥金錫機械有限公司掛牌成立,其產品受到農民青睞。接下來的十年,我省烘干機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,技術不斷創新,產品不斷完善,到去年底,全省烘干機生產企業增加到23家,是清一色的民營企業。產品從2噸到100噸,有近百個型號,去年的生產量超過5000臺。
烘干機的上市吊起了農民的味口,他們知道使用糧食烘干機械不僅確保糧食安全生產,還提高了糧食品質和效益。基于這種認識,烘干機的發展便勢不可擋。
生產上需要,是烘干機發展的一要素。以小麥生產為例,過去農民把收、種作為小麥生產的關鍵環節。每到收獲季節,農民象打仗一樣緊張。成熟的麥子早一天收割就是實實在的果實,晚一天收割,遇到連陰雨,小麥就可能發生霉變,甚至化為烏有。民謠說“小麥生長230(天,即小麥生長期),收多收少在兩端,種時有個好墑情,收時有個好晴天”,把豐收的希望寄托在老天。隨著農機化的快速發展,舊民謠變成新民謠“小麥生長230,收多收少在兩端,種時使用精量播,收時使用大聯合”。民謠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變遷,標志著農業由傳統的生產方式向機械化生產方式跨越。這表明農民對農機作業的需求越來越迫切,對農機的應用越來越高,機械化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高。
經濟上可能,同樣是烘干機發展的重要因素。農民口袋里有了錢,便把農機化向高層次推進,購買使用烘干機械,逐步擺脫種田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陽光雨露的狀況。合作社、種糧大戶、糧食加工大戶成為購買烘干機的主體。目前,我省烘干機基本上都是糧食大戶或合作社購買的。安徽省農機部門全力支持烘干機的發展,早在2005年就把它列入安徽省農機補貼非通用目錄,實行高限額30%的補貼。在烘干機發展過程中又不斷調整政策,由按臺補貼調整為按噸位大小補貼之后,進而實行全額補貼。烘干機發展較快的懷遠縣,2007年增加6臺,2014年加了142臺。全省烘干機由每年增長十幾臺,逐步發展到上百臺,去年一躍增長超過千臺,烘干機總擁有量超過了6000臺。
使用效益高也是加快發展的關鍵因素。早購買使用烘干機的樅陽縣曾多次測算:一臺烘干機一天可將20噸水稻水份從30個點降到16個點,烘干成本500元,而人工翻曬到同樣的水平,則需要400m2的曬場和8個勞動進行3個晴天的翻曬,僅人工費用就超過1200元。現在的糧食烘干企業,直接從田里把糧食收走,烘干后出售,效益相當可觀。
采取了一列的支持措施,引導和推進烘干機的發展:在經營形式上,鼓勵糧食大戶及合作社購買使用,提高服務規模和效益,使糧食烘干服務組織和種糧農民雙方受益;在管理方式上規范市場有序競爭,加強烘干機械質量監管;在發展重點上由水稻產區向小麥、玉米產區拓展,擴大應用覆蓋面;在引導方式上通過召開現場演示會,舉辦技術培訓班等加大政策引導和行政推動。省農機協會連續四次舉辦烘干機發展研討會,探討烘干機發展的技術路線。專家預測,未來10年,將是烘干機快速發展的十年。
一上午收了20畝,今天收80畝沒問題。”5日中午11點,記者見到臉上、身上都被機油染得黑黢黢的董頂祥時,他正忙著“放麥”—把收割機中裝滿的麥粒通過管道轉輸到卡車上。不用裝袋,滿載麥粒的卡車直接開到不遠處的揚州宏運糧食合作社,那里,28臺烘干機正日夜不停地轉動,24小時后,被烘干的麥粒就被送入庫房。從收割到終烘干進庫房,小麥一粒不落地就走完全程。
有了烘干機,就能保證顆粒歸倉,沒浪費,農民不用上公路曬糧,節省場地,糧食雜質又少。烘干機烘干成本每噸60元,而人工晾曬每噸成本150元左右,節約一半以上成本。江都區農機局副局長姜和平告訴記者,全區今年新增71臺烘干機,購買者多是種糧大戶。而在全省,烘干機近3年迅速發展,保有量已2000臺左右。
“我們正爭取政策扶持,區里給每臺烘干機獎勵8000元。”姜和平認為,糧食生產要實現全程機械化,烘干機解決“后一公里”的問題,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。為讓更多種糧大戶看到烘干好處,當地農業部門幫其聯系業務,拓展市場,與糧食生產、加工企業對接。用了烘干機,小麥、水稻含水量能達到要求,每斤收購價增加0.1元。當地培訓機手,建鄉鎮維修網點,成立服務隊,農民用烘干機“隨叫隨到”。